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  • 文化

 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,黄淮海平原南端,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,地近沿海,背靠中原。 全县辖18个乡镇,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180万亩,人口85.5万。泗县境内平原广袤、沟河纵横,湾塘星罗棋布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,土地肥沃。年平均气温14.3℃,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,无霜期204天,农产品丰富,是安徽粮棉油生产大县、畜牧水产养殖业十强县、林业绿化全国达标县。
  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、医药、食品、农产品加工、轻纺、建材、酿造、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。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泗县带来蓬勃的生机,社会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。对外招商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,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,县委、县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加强经济环境治理。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到泗县观光旅游,访问考察,投资开发,创办事业。我们将敞开大门,笑迎天下客,做到对外来客商“政治上保障安全,经济上帮助赚钱,生活上尊重习惯,政策上充分放宽”。 
  泗县水陆空交通便捷,公路四通八达,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4公里,居于全国先进行列。
  104国道和303、329省道贯穿全境,东北距连云港250公里,乡村公路蛛网密布,全县辐射与环形并举的公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,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541.9公里。水上运输以新汴河航运为主,经洪泽湖可达长江入东海,直达沿江沿海各地。现有码头3个,年吞吐能力约55万吨。水上运输经新汴河可驶入洪泽湖、大运河、长江。东距最近的连运港250公里,西距京沪铁路固镇站60公里、宿县站90公里、蚌埠站100公里。北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76公里。
  泗城城区规划区面积48.2平方公里。建成城区面积3.19平方公里,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,城区道路总长度28.7公里,其中水泥路面23.4公里。泗城绿化覆盖率14%。大庄、刘圩、草沟等小城镇建设已具农村新型集镇雏形,一个以泗城为中心,以重点集镇为骨干、点线相连,布局合理,功能较齐全的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。 


  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,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,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。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。年平均气温15.5℃;年平均降水量1097.1毫米,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.9小时,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.0℃(2003年8月1日),历史极端最低气温-11.7℃(1977年1月31日)。

社会经济
 
  近年来,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。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、医药、食品、农产品加工、轻纺、建材、酿造、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。GDP由2000年的23.4亿元。上升到2003年的28.9亿元。其中: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为17.5亿元、5.5亿元、5.9亿元。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0.7%、31.0%和25.5%。

  近年来,泗县县域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。目前全县已形成化工、医药、食品、农产品加工、轻纺、建材、酿造、机电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。GDP由2000年的23.4亿元。上升到2003年的28.9亿元。其中: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为17.5亿元、5.5亿元、5.9亿元。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0.7%、31.0%和25.5%。

 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
  泗县古称虹县,长期属泗州管辖,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,所以人们习惯把泗县称为泗州。泗县历史悠久、人文荟萃,书画艺术源远流长。在新石器遗址杨家台曾出土带有彩绘纹饰的陶片,泗城登达雅苑小区工地曾出土带有青龙白虎、朱雀玄武图案和隶体文字的秦汉画像砖。在山头、屏山、泗城等古遗址曾出土相当数量的带有生动图案纹饰篆隶文字的战国、汉代铜镜以及工艺精湛、造型优美、线条流畅、质地精良的玉猪、玉龙、玉蝉、玉璧等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屏山镇??出土大量的画像石狩猎图、迎宾图、车马出行图、辅首衔环图,栩栩如生。据专家考证该墓为东汉时期墓葬,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。这些带有各种图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说明,在很早以前,聪明智慧的泗州艺术家们就具有很高的绘画、书写和工艺制作水平。
 秦汉以后泗州书画艺术家也不乏其人,据《泗•虹合志》记载,晚唐时期,泗州才子南楚材娶临淮女薛媛为妻,薛媛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,诗词歌赋无所不能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特别是她的书画和诗词誉满大江南北。宋元丰七年底大文豪苏东坡途经泗州,问好友泗州章知事:“十多年前我过泗时就听说唐氏女书法名震江淮,今能否一饱眼福?”章知事令人取来唐氏女手书挂在墙上,苏东坡远观近看,左瞅右端,连声赞叹说:“好字啊好字!既有王羲之的刚劲,颜真卿的端庄,柳公权的挺拔,又有自己的飘逸俊秀,洒脱自如,无拘无束的风格。静中有动,形中有神,师法于古不拘于古,自成一家。一个女子的字能有如此功力和境界着实难得。”随提笔写诗曰:
 “唐女能书十载闻,谁知精绝向红裙。
 百金竟买蒲葵扇,不必更求王右军。”
 苏东坡还曾为泗州雍秀才草虫八物画配诗八首。如为画作《蝎虎》配诗曰:
 有足蛇,脉脉无角龙。
 为虎君勿笑,食尽虿尾虫。
 能得到大文豪苏轼称赞并与配诗,可见雍秀才当时画艺之高,影响之大。
 清代乾隆年间泗州虹县出了一个书画家,人称怪才傅二槐。傅二槐是瓦坊乡郭集村小傅庄人,生活在乾嘉时期,自幼聪明好学,诗书画皆精,怀才不遇,性情孤傲怪僻。有关他的一些轶闻至今仍在泗县民间流传,有自传体诗集《大外人传》及山水画作品传世。
 晚清民国时期泗县城里有著名书法家张启后名震一时。张启后1904年甲辰科进士,二甲一名金殿传胪,曾任晚清翰林院编修、湖南按察使、北洋时期安徽省政府秘书长。抗日战争时期因不满国民党腐败辞官在上海卖字为生,其书法有欧柳之风,俊秀潇洒,功力深厚,当时京津沪地区视为珍宝。最近几年在国内拍卖市场上价格节节攀升。张启后忧国忧民痛恨日本人,老百姓求字,有求必应,日本人买字,一两黄金一个字。
 另一位是王天铎,曾担任过冯玉祥部下旅参谋长,其擅长国画花鸟、指头画,曾在开封、合肥等地办过个人画展。当时与宿州名家梅雪峰、梅纯一父子齐名。泗县知名书画家吴俊友、苗宗林都曾拜其为师,受其影响较大。其外孙唐 受其影响,成为合肥地区有实力的中青年花鸟画家。民国中期以后泗县籍书法家巩健民, 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展出六十余次,影响颇大。
 近几年,泗县书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,老画家杨剑华的人物画逐渐由省内走向全国,其作品屡次在国家大赛获奖,画艺更加娴熟,知名度大为提高。吴俊友的大写意花鸟,苗宗林的书法、花鸟小写意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,逐步得到书画界的认可。
 姚远的写意山水,陈娟的油画,李小枫工笔画等各具特色。近几年省级会员由不足十人猛增到三十余人。随着泗县经济的飞速发展,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群众性崇尚书画艺术的热潮。书法绘画爱好者达数百人之多,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结构。泗县不但县内书画人才层出不穷,而且在外的也是人才济济,不少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。如中国美协会员老画家刘承汉,50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系,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审。专于书籍的装帧设计、插图及版画创作。其作品《教育学文集》装帧设计、《在伦敦的一个上午》插图、《苗岭春晓》版画都很有影响。军旅画家邓华擅长油画,长期担任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文艺创作室主任,高级讲师,其油画《总理来到发射场》、《夜航太平洋》、《东海布阵》、版画《发射架下》、连环画《仙女绣花》、《小布谷鸟》、水粉画《发展科研巩固国防》、老舍作品《小白鼠》插图、解放军军史丛书插图等,在军内书画界有相当影响。中国美术史论博士青年画家杨惠东曾留学美国,现任天津美术出版社副总编,《国画家》、《油画家》杂志主编,其画风中西结合,造诣深厚,发展潜力很大。泗县籍书画家卢海涛、徐明珂、魏万清、陈二泉、王洋、李纪永、穆绍武等都有相当知名度。著名美术评论家、书画家陈传席,边塞山水画家许良佐曾长期在泗县读书。中国书协会员、安徽省美协会员著名书画家周本信在泗县工作生活达二十余年。
 泗州书坛人才济,虹乡画家亦风流。2007年,泗县被省文化厅授予“民间文艺之乡”。
 来源:《拂晓报》
 【泗州琴书】
 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。又称“淮北琴书”,“安徽琴书”,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、泗州调、山歌、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。最早流行干泗州府地区(包括今安徽省的泗县、五河、固镇一带及江苏省的泗洪等县)。后传播到阜阳以及涡河、颍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。原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用以自娱的业余文艺形式,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搬上舞台,并产生了专业演员。
 泗州琴书可由一至数人演唱。伴奏乐器为扬琴、坠胡、檀板,以后逐步增加了二胡、提琴、三弦、笙、笛、琶琶、月琴乃至古筝等乐器。常用曲调有慢板(也叫“??”)、悲调(也叫“苦条子”)、流水(也叫“连句”并包括变化的“流水连句”)、垛子(包括“快垛子”、“慢垛子”)以及“凤阳歌”等。泗州琴书的花腔最为丰富,大部来自地方小调,如[穿心调] 、[伤神调] 、[满江红] 、[上怀调] 、[下怀调] 、[下盘棋] 、[剪剪纸] 、[梨花调] 、[叠断桥] 、[杨柳青]等。过去每当开场时,先奏一段“大花板”(艺人称为一百零八板),借以招徕观众。现已不用打闹台,而改用“四板头”(即四段过门),也有只用一段过门的。
 泗州琴书的唱词,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,也间有五字句和六字句。传统曲目丰富,有长篇、中篇、小段,以中篇为主;多数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,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的,如《十把穿金扇》、《水漫蓝桥》、《双贤记》、《罗衫记》等。泗州琴书进入城市后,增加了《说唐》、《东西汉》、《郭子仪》、《杨家将》等长篇。50年代后,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,如《雷锋》、《烈火金钢》等。
 〖泗州戏 〗
 泗州戏演到悉尼歌剧院
 宿州青年演员刘荣芝日前踏上了赴悉尼演出之路。她将把宿州市的泗州戏带到悉尼歌剧院,让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澳大利亚大放异彩。(新安晚报记者葛刚)
 一、简介
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,原名拉魂腔,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,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。它与山东的柳琴戏、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"拉魂腔"发展而来,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。泗州戏是与徽剧、黄梅戏、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,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,以优美的唱腔,动听的旋律,唱响淮河两岸,大江南北。
 二、历史溯源
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,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,原是当地农民以"猎户腔"和"太平歌"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,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,形成安徽的"拉魂腔"泗州戏。1920年前后,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,并开始进入城市。
 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、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--"拉魂腔"的不同流派。柳琴戏和淮海戏属"拉魂腔"的北派,泗州戏是"拉魂腔"的南派。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,发展、成熟于泗州,故名。
 据传,在清乾隆(1736--1795)年间,江苏省海州一带,有邱、葛、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,他们在劳动休息时,常编山歌企盼太平丰年,山歌有两种,一种称为太平调,一种成为猎户腔。后经收集整理,不断丰富,就编出了具有简单人物故事的"小篇子"进行演唱,由于唱腔优美,听者不思饮食,赶场听看,好像魂被拉去,故被誉为"拉魂腔"。后因连年灾荒,张姓在海州一带串门卖唱,发展为淮海戏;葛姓流浪于苏北、鲁南一带,发展为柳琴戏;而邱姓则在泗州一带传艺卖唱,由于是"串门卖唱",民间又称"拉魂腔"为"走股子",因为是 泗州的"拉魂腔",所以又称泗州戏。
 和所有的民间小戏一样,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。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,或自拉琴自演唱,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。后来发展为有八、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。有所谓"七忙八不忙,九个人看戏房"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、俗称"土琵琶",外带梆子、小锣伴奏。以"帮腔"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。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。老艺人徐步俊、魏月华、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,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。
 抗日战争时期,根据地的泗县、灵璧、五河、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《全家抗日》、《打濠城》、《打泗州》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。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、自然化。1954年,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,泗州戏以《拾棉花》、《打干棒》、《拦马》和《结婚之前》四个剧目到会参演。其中,生活小戏《拾棉花》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。这一次的华东汇演,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、霍桂霞、周凤云等。
 1956年,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,泗州戏又推出了现代戏《女社长》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《打孟良》、《井台会》、《闹菜园》等一批剧目。使泗州戏在安徽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光芒,成为众多安徽戏曲剧种中引人注目的剧种之一。进入新时期以来,泗州戏又再次焕发青春,排演了《摔猪盆》、《懒大嫂》、《拙大姐》、《花狗子离婚》、《八月桂》、《乡野情》等大量生活情趣浓厚或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彩小戏,成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跃的戏曲生力军。《老板娘》一剧表现下岗女工自谋职业是的种种心理障碍。从题材上说,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。反映了泗州戏表现现实生活的主动与热情。
 三、艺术特色
 泗州戏的脚色主要分大生、老生、二头、小头、丑等几类,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"压花场"、"小车舞"、"旱船舞"、"花灯舞"、"跑驴"等舞蹈表演形式,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,带有明快活泼、质朴爽朗、刚劲泼辣的特点,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。
 "压花场"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,分"单压"和"双 压"两种,具有明快爽朗、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。艺人从师学艺时,学唱腔从八句子开始,学表演从"压花场"开始。观众对"压花场"的要求非常严格。演员在表演时,必须注意手、眼、腰、腿、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。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、旋风式时,形似风摆杨柳,状若出水芙蓉,舞姿极为优美。泗州戏能够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,如整鬓、拨鞋、提领、顿袖、叉腿双蹉步、三合手、舒懒腰、旋风式、四台角、剪子股、下场步、门歪窝、仙鹤走、老汉走、颠步走、蛇脱壳、顶碗、卷席、十字转身、含金闪腰、搂腰抗肩、男女双十字、燕子拨泥、抽梁换柱、百马大战、金蝉脱壳、扑蝶、鬼扯转、鸭子扭、鸭子和泥、浪子踢球、怀中抱月、老龟扒沙、横行蹲步、白鹅亮翅、板脚跨腿、苏秦背剑、凤凰单展翅、凤凰双展翅、懒婆娘簸簸箕等。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,如《拦马》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,点水不泼;《大书观》中用碎步表演打水,演员必须是小脚,脚大了则无法表演;表演身段"燕子拨泥"时,必须把脚下的泥块从后面拨起,再从头顶上飞过去。老艺人黄兆林(艺名黄八圈子)则因能头顶水碗,用矮子步在场上转八圈以上而得名。
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、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、劳动的音调。如赶牛耕地、妇女哭腔等,并吸收了花鼓、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。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,讲究自由无拘,要求伴奏"跟着演员的演唱走",以便于演员的发挥和创造。艺人们还把这种形式名之为"怡心调",可见它带有相当多的随心任性的因素。
 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,同一种调门,演员可以自由发挥,各人唱法互不相同,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,"怡心调"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。此外,在唱腔的落音处,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,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,也是其独特风格。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/4节拍,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,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,给人以欢快、活泼、跳跃之感。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,有不稳定的感觉。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,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,再加上频繁的转调,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采,又自然和谐。
 泗州戏在说唱时期无乐队,形成戏曲后乐队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极为简陋,只有1-2把土琵琶,鼓佬一人,有的还由演员兼奏。民国九年之后,才有较大班(如民国20年有徐步俊带领的大毛班在西游乐场唱摊子戏,唱一段,收钱,然后再唱。民国30年,淮北抗日根据地泗县、灵璧、五河、凤阳抗日民主政府为配合抗日宣传,召集当地艺人百余名,组成小分队,演出《樊大娘送子参军》、《全家抗日》等剧目,轰动一时)。解放以后,正式登上舞台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乐队。文场有土琵琶、笛子、唢呐、笙、管、二胡、小三弦等,武场有了"四大件"。
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,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泗州戏的主弦乐器,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,通过改革,多次研制,相继制成了三、四、五、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。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,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,影响颇大。
 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。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,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。代表剧目有《三蜷寒桥》、《杨八姐救兄》、《樊梨花点兵》、《皮秀英四告》、《大花园》、《罗鞋记》、《绒花记》、《跑窑》、《拾棉花》等。但经常上演的,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、折子戏,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。在这个意义上,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,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。
 四、传承价值
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、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,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。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,观众逐步减少,演出亏损,传统技艺濒临失传,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,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。
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 
 〖泗州佛〗
 
 俗话说:“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。”中国人自古以来讲求个“缘”字,男欢女爱,缔结百年之好,这是缘份;爱生恨、反目成仇,这也是缘份。在闽台民间,司掌爱情婚姻的神明最有特色的,就是月下老人和泗州佛。
 月下老人,又称月老,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主管婚姻爱情的神仙。他会根据七星娘娘的册簿,结合各人的相貌、人品、性情、好恶等等,将最适当的两人配成双,用红绳把他们系在一起,另外再写一份配偶的名册,每对配偶用泥土塑成两个土偶,晾干后放入配偶堂。经过月下老人配成的夫妻,都门当户对,而且夫妻间也和和睦睦,白头偕老。可是,有一年天气特别潮湿,终曰阴雨连绵,塑成的土偶怎么也干不了。正在月下老人急得团团转时,一天,雨过天晴,月下老人连忙将土偶搬到室外去晒。不料天公突然又下起??雨水冲洗得模糊不清了。谁该跟谁配对呢?月下老人面对着这堆面目全非的土偶,开始犯难了。无奈之下,月下老人只好提笔乱点鸳鸯谱了,不管男女是否相爱,也不管他们的门第高低。这样,世间便出现了许多凑合夫妻,甚至还酿成了数不清的悲剧。
 在台湾,以月下老人作为主神的庙宇还不多见,但台南的大天后宫、万福庵,台北的情人庙,都供有月下老人的神像。
 闽台民间崇拜的另一个主管爱情婚姻的神明叫泗州佛,来源于泉州地方的一则传说。从前泉州洛阳江江面宽阔,水流湍急,时常将过往小船吞没。宋朝时,蔡襄任泉州太守,决定在江上建桥,方便来往行人。但因河水太过湍急,无法垒成桥基。无奈之下,蔡襄只得设坛,祈求天上神灵前来相助。蔡襄为民救急解困的精神,感动了南海观世音菩萨,决定助蔡襄一臂之力。
 有一天,洛阳江上划来一叶轻舟,船头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妙龄女子,划船的老翁对岸上的人说:“谁能用钱掷中我的女儿,就把她许配给谁。”岸上行人听了老翁的话,便争先恐后地掏出钱币,向姑娘掷去。但雨点般钱币扔来,却连姑娘的衣角都碰不上。渐渐地,钱越积越多,桥墩也随着钱增多而不断增高。就在这时候,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,来了位泗州商人,他抛出一把银子,其中一枚刚好落在姑娘的发间。老翁只好将船靠岸,与泗州商人一同进凉亭商议婚事。谁知泗州商人一坐下便起不来了。原来,姑娘是观音菩萨的化身,而泗州商人是泗州佛的化身,观音菩萨的好事被泗州佛搅混了,便罚他呆在凉亭里不准出来。
 此后,人们便建了许多凉亭,供奉这位为爱情所驱的泗州佛。泉州的洛阳桥和安平桥中都有泗州亭,供奉泗州佛。《八闽通志》记载的泗州院、泗州堂、泗州庵等就有23座。台湾地区盛产榕树,树阴的凉亭内常常设有小神龛,供奉着泗州佛。传说恋爱中的男女如果有谁移情别恋,只要在泗州佛的脑后挖点泥洒在对方身上,对方立刻就会回心转意。因此,泗州佛往往是失恋者祭拜的神明。